close

《凱文怎麼了?》是一部由 Lynne Ramsay 執導的美國電影,故事改編自 Lionel Shriver 的同名小說,於 2011 年上映。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導演不僅把角色間的關係處理的極其精妙,電影也跳脫敘事的常規——打亂劇情的時間線,藉由大量的色彩和象徵性元素來透露關於角色的信息,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空間。在剪輯的加持之下,《凱文怎麼了》變成一部毫無距離感的藝術品,就連平時沒有觀影習慣的人也能體會導演設計鏡頭的巧思。接下來,我將討論整部電影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包括導演的電影藝術、片中的倫理議題以及演員的表現,有雷請慎入。

簡單來說,整部電影的時間線有三條:第一條,女主伊娃與丈夫法蘭克林婚前的相愛時光;第二條,伊娃懷孕之後一直到凱文少年時期的育兒歷程;第三條,凱文犯罪以後,伊娃成為加害者家屬的日子。導演藉由伊娃的視角回朔過去發生的事情,隨著劇情的推進抽絲剝繭,逐漸還原故事的全貌,最終引導觀眾發出和伊娃相同的疑問——究竟是哪一步出錯了?

凱文為何令人懼怕?

We_need_to_talk_about_kevin_ver2

凱文從小就展現了超齡的智商和驚人的理解能力,但他沒有將自己的天賦發揮在正面的方向,而是運用自己的才智來操控他人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幼年時期的凱文就知道性愛為何,經常蓄意破壞他人喜愛的事物,他會故意找母親伊娃的麻煩,把塗滿果醬的吐司刻意砸在乾淨的桌面;會挑最不該搗亂的時機大鬧一番博取關注;有一次還「摧毀」了伊娃精心佈置的房間,不只嫌伊娃的品味極度糟糕,更是趁著伊娃不注意的時候將顏料潑滿整個房間,令伊娃痛心不已。

一次伊娃面臨崩潰之際不小心傷害了凱文,凱文的手上從此留下永久的傷疤,儘管這道傷疤不影響凱文的日常活動,從此卻變成對伊娃情緒勒索的最佳把柄。每當事情不如凱文所願,他就會刻意抓抓自己的傷疤來暗示伊娃先前的過錯,而伊娃出自於罪惡感也只好順著凱文的意,讓他如願以償。此外,凱文也經常在父母之間挑撥離間,面對父親法蘭克林他會變成乖巧又聽話的「好兒子」,面對母親卻像雙面人似的,一下子變成惹事生非的惡魔,而這兩種不同「版本」的凱文造成了夫妻倆最常吵架的主因——伊娃認為凱文生來就是來折磨她的,一向警惕他的所做所為;法蘭克林則認為伊娃過於敏感,老想著要把兒子給妖魔化,而凱文對於這種夫妻倆的爭執與衝突似乎是樂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凱文的這種無理取鬧並非一般幼年孩子所展現的任性,而是有意識地刻意搗亂,隨著年齡的增長,凱文這些令人費解的行為也愈趨頻繁。

驚悚不在特效,而在人心

長大的凱文不但叛逆絲毫未減,他的暴力傾向也隨之暴露於生活中,比如時不時地砸東西、殺生、挑釁地玩弄食物或者以欺負妹妹席莉亞來取樂。一段情節也彰顯了凱文的可怕:妹妹的寶貝天竺鼠突然消失,原以為天竺鼠是爬出籠子迷路了,直到導演的一顆鏡頭,才顯示了凱文可能是天竺鼠消失的元兇——伊娃一邊洗碗一邊看著水槽,愈看愈不對勁,最終眼神流露出一絲恐懼,接著畫面又切換到窗外緊盯伊娃不放的凱文,彷彿在告訴伊娃「我就是兇手,是我幹的」,這種蒙太奇營造了一股可怕的懸疑感,而天竺鼠究竟是不是凱文殺的,導演給觀眾留下了遐想的空間。

有趣的是,妹妹與凱文相比之下猶如天使般的存在,不僅溫柔貼心,還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女孩,而她的出現似乎也引起凱文的嫉妒與殺機,認為妹妹取代了他在父母心中的位置。然而,早在凱文的幼年時期他就展現了對妹妹的敵意,妹妹剛出生時凱文就拿水灑在她的眼睛上,長大後也經常指使她做牛做馬,還用吸塵器吸她的頭髮⋯⋯ 最後妹妹甚至裝了一隻義眼,儘管沒有透露,但觀眾能推測大概是凱文幹得好事。看到這裡我們便會發現,即便整部電影沒有出現半個妖魔鬼怪,我們卻會被凱文冷酷的微笑和反常的行為給嚇著,可見扭曲的人心,有時候是比鬼怪還更可怕的。

複雜又詭異的母子關係

前面已經提到,凱文在父母面前展現的是截然不同的樣貌,而凱文和伊娃之間又有一種詭異的母子關係,這種關係不只體現在兩人間的緊張氣氛,有時候還帶有一點性的意味。先來說說那種緊張的氣氛到底是什麼,節錄兩段母子分別在幼年時期和少年時期的對話: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 - IMDb

年幼時期的凱文(圖片來源:https://www.imdb.com/title/tt1242460/) 

伊娃:你不會希望有個人陪你玩嗎?

凱文:不希望。

伊娃:你可能會喜歡。

凱文:如果我不喜歡呢?

伊娃:你會習慣的。

凱文:(吼)習慣了不代表喜歡!(頓)就像你習慣我了。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 Festival de Cannes 2022

少年時期的凱文(圖片來源:https://www.festival-cannes.com/en/festival/films/we-need-to-talk-about-kevin)

伊娃:學校情形如何?

凱文:就那樣。你要課程表嗎?(冷笑)

伊娃:(愣)老師如何?有沒有特別的⋯⋯

凱文:(瞪)接下來要問我聽什麼樂團?然後再問問我有沒有喜歡的妞?之後妳就會說什麼性安全那類老套的話,然後在發生之前,我就會說現在還不適合;在吃甜點時妳會問迷幻藥的事,而且要小心翼翼地,妳想嚇嚇我那有多可怕,所以妳就會說妳看過什麼可怕的事;最後等妳喝完那一瓶紅酒,妳就會眼中帶淚,說這樣親子相聚有多美好;妳會坐到我旁邊用手搭在我肩上,然後捏一捏⋯⋯

伊娃:⋯⋯(無話可說)

從這兩段對話中便能看出凱文對母親似乎帶有敵意,總是能把愉快的氛圍搞的很僵,而伊娃面對凱文的冷漠也只能忍氣吞聲,完全猜不透凱文的心思。為了搞懂自己的兒子,伊娃趁凱文不在家時忍不住翻遍了他的房間,翻來覆去最終找到上頭寫著「I Love You」的一張 CD。伊娃原以為自己終於能窺見凱文的內心世界,想不到 CD 打開來一看居然是電腦病毒,螢幕上還跳出「You Lose」的挑釁言語,伊娃這時候才知道自己被擺了一道,天曉得凱文這麼做的目的究竟為何?

再來是頗有性意味的橋段:一次伊娃帶著女兒席莉亞逛街,無意中發現凱文居然緊緊盯著商店櫥窗上的衣服肖像——自己的肖像,而那種緊盯的模樣已經可以用「癡迷」來形容了,撞見這個畫面的伊娃內心相當複雜卻也不禁泛起微笑,認為終究凱文是在乎她的,於是也在同一天晚上伊娃向凱文提出邀約共進晚餐(如上圖)。另一幕令人起雞皮疙瘩的片段,是伊娃不小心撞見了凱文在浴室裡自慰,然而凱文非但沒有害羞,反而一邊微笑一邊更使勁地打手槍,這些橋段都能顯現凱文對伊娃存在著一種怪異的依戀。

盤點那些讓電影更有韻味的元素

紅色往往象徵著愛情、愛戀、癡迷、血腥與暴力,而紅色也貫穿了整部電影。比如電影的片頭就是滿滿的紅色,伊娃浸泡在番茄糊裡慶祝西班牙的節慶「番茄大戰」,與法蘭克林相愛時兩人也沐浴在閃爍的霓虹燈之中,在這些橋段裡我們能從伊娃的笑容與陶醉的神情中得知她對旅行和冒險的熱愛,這與伊娃成為母親後的黯淡與悶悶不樂形成強烈的對比。不僅如此,紅色也頻繁出現在所有的恨意、血腥與暴力的情節,不論是凱文在校園裡的無差別殺人(許多人大量失血)、民眾對伊娃的惡作劇(將紅色顏料潑滿牆面)、灑滿紅色顏料的地圖(伊娃被摧毀的房間)、躲在番茄罐頭背後的伊娃(在超市裡遇見受害者而躲起來)以及砸在桌上的草莓果醬吐司(凱文的挑釁)⋯⋯ 幾乎所有出現紅色的橋段都令人不寒而慄,導演更是把伊娃置入畫面的正中央,象徵著伊娃被不同種紅色的情緒所包圍,如此構圖並非巧合,而是鏡頭設計的巧思。

另一個令我深刻的元素就是這部電影裡的配樂,裡面結合了許多民謠和老歌,不只引人入勝,歌詞與電影意境也非常契合,比如 Lonnie Donegan 的 Ham 'N' Eggs 和 Buddy Holly 的 Everyday 的歌詞令人玩味,也讓我忍不住跟著打節拍;而 Jonny Greenwood 創作的主題配樂則是奠定了整部電影驚悚和怪誕的基調,每當配樂響起,不禁會隨著伊娃的心情起雞皮疙瘩。(JG 曾拿下《犬山記》和《霓裳魅影》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的提名)

凱文到底怎麼了?

看完電影,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片名取得真好。雖然這部電影的英文原名是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但直翻「我們得談談凱文」似乎有些冗長,而中譯片名《凱文怎麼了》不只能引發觀眾的好奇,在整個觀影的過程中我的內心也不斷浮現相同的疑問——凱文到底怎麼了?明明只是個兩三歲的孩子,父母也盡了最大的責任給他最多的關愛,凱文卻依舊由內而外散發著一股令人懼怕的力量,彷彿他在等待一個特殊的時刻將內心不斷醞釀的邪惡給釋放出來,而凱文並沒有「食言」——果不其然,所謂「特殊的時刻」終於在凱文將滿十六歲之際來臨,他將九名無辜的師生牢牢地鎖在體育館裡,用父親送給他的劍射將他們一一射死;當伊娃回家後準備宣布這令人絕望的消息時,才痛心疾首地發現丈夫法蘭克林和寶貝女兒席莉亞也逃不出凱文的魔掌,早已血淋淋地躺在庭院的草皮上痛苦地死去;凱文不但留下伊娃獨自一人面對逝去的親人,還讓她背負著一輩子的良心譴責並永遠活在社會輿論之中。

看到這,許多人肯定會發出像這樣的疑問——凱文一定是天生的惡魔,不然為什麼要平白無故地傷害他人?確實,凱文似乎天生就有反社會人格,甚至可以用「精神病態」(Psychopathy)來形容,但我認為事情沒那麼簡單,可以注意的是整部電影都是以母親的視角作為敘事立場,裡頭究竟蘊含著多少「主觀」視角我們不得而知,更何況故事中還安排了袒護凱文的父親法蘭克林與之抗衡,藉此來混淆伊娃感受的真實性。另外,從伊娃的舉措中我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說明她從來就沒有真心地想要孩子,比如懷孕時一直穿著寬鬆的衣服隱藏自己懷胎的事實、對著幼年的凱文抱怨自己曾經是多麽的幸福快樂⋯⋯等,或許這些情緒和悔恨都在無形中影響了凱文,以至於凱文會發表「習慣不代表喜歡,就像你習慣我了」或者「我有快樂過嗎?」等言論,也正因如此,我認為導演的手法非常高超,比起一昧地把凱文刻畫成無藥可救的壞胚子,導演也從不同的細節來刻畫伊娃對凱文的影響,比如一次外出伊娃對肥胖人士展開歧視性的批評,對此凱文發出「有時候你真的很難相處」的感嘆,並補充道「你以為我平時都是跟誰學的?」這一段彷彿在透露,伊娃對於形塑凱文的性格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不只故事精彩,演員由內而外散發出的內斂演技也很有看頭

Credit: Dustin FinkelsteinEzra Miller by Gage Skidmore.jpgJohnCReillyJune09.jpg

最後,我仍要讚嘆一下 Tilda Swinton (飾演伊娃)和 Ezra Miller 飾演凱文)的演技,T 的鏡頭表演有多出色我無須贅述,演什麼像什麼簡直是她的代名詞,顯然除了天份之外,她的角色功課做得非常充足;E 則把冰冷和摸不透的人格詮釋的淋漓盡致,他的冷笑和眼神時不時流露出一絲絲渾然天成的邪惡,看了令人不禁打起哆嗦,實在叫人佩服;而喜劇演員 John Reilly 的表現也相當出色,儘管在本片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但他所扮演的老好人和頻繁的「狀況外」已經引發了觀眾的怒氣,表示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起到與伊娃相互制衡的作用。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相當精彩且扣人心懸的電影,若時間允許非常推薦大家入坑觀看,一起思考那令人頭疼的問題——凱文怎麼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知識就是力量 的頭像
    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