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7)
- Jan 16 Mon 2023 15:39
心得|《音樂人生》觀後心得:透過剪輯,在自負狂妄的表象之下看見黃家正人性的一面
- Jan 04 Wed 2023 10:42
書評|《利維坦與空氣泵浦》讀後心得:知識問題的解決,就是社會秩序問題的解決
研究事實,是否一定得通過實驗?實驗的結果是絕對可靠的嗎?我們所相信的「事實」是否全然客觀?在現代人看來,這些問題的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大部分的人應該都認同實驗是研究事實不可繞開的一環,而實驗的可重複和可證偽性正是讓科學研究變得如此可信的主因。
然而,《利維坦與空氣泵浦》卻告訴我們,這種現代看似不言而喻的觀念在十七世紀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多位學者還為此展開了激烈的世紀辯論,作者藉由說明諸多十七世紀科學家的思想,帶著讀者窺見近代科學的起源,並探討了科學實驗作為一種「理性的研究方法」究竟有幾分可靠?儘管書中涉及的議題相當廣闊,但在一切問題的表象之下,所有的爭論其實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所謂的事實研究,是否能完全脫離社會秩序的演變?其中,波以耳與霍布斯之間的分歧佔了本書的最大篇幅,書名「空氣泵浦」與「利維坦」分別代表了兩人立場的最佳論證。因此,再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將重點聚焦在波以耳與霍布斯的爭論,並說明《利》作為一本結合了科學、社會學和科學史的著作,如何能提供我們看待科學研究的另一種視角。
首先是波以耳:波以耳發明了空氣泵浦用來證明真空的存在的,此發明轟動了十七世紀的學界,因為它不止象徵著人類科技進程的里程碑,更代表著那個時代新的科學研究方法,即系統化、標準化的實驗程序。波以耳相信實驗是引領人類接近真相的最佳途徑,而他在實驗中分別運用了三種技術:第一,物質技術(Metereial Technology)——用來建造科學儀器與操作實驗;第二,書面技術(Literacy Technology)——將實驗現象呈現給未直接見證者(讀者);第三,社會技術(Social Technology)——用來整合實驗哲學家在彼此討論與思考知識主張時應該使用的成規,而「事實」就是在這三種技術在相互交融和作用之下得出的結果。具體來說,波以耳非常強調實驗的技術與儀器的優秀設計,因為它們可以彌補人類感官的弱點,達到輔助、提升感官能力之效,比如我們能藉由顯微鏡觀察到肉眼無法觀測的微生物,使我們更精確地探究事實。但光有物質技術還不夠,波以耳還以書面形式鉅細靡遺的記錄下實驗的步驟,除了有詳盡的文字解說也附上精細的實驗插圖,確保所有未能直接見證實驗者能重複操作實驗,也能使讀者光憑閱讀就能在腦中建立清晰的概念。最後,雖說這些實驗綱領能讓任何讀者「依樣畫葫蘆」,但並非所有人都是「合格的」見證者,見證者必須具備一定的道德水平與學識才有資格擔保實驗的可靠性,而當時的見證者正是倫敦皇家學會裡的成員。
然而,儘管這些實驗綱領乍看合情合理,在霍布斯看來,這三種技術下所得出的事實是被「建構」出來的,並不客觀。他認為實驗的這三種技術過於仰賴實驗者的感官經驗、實驗者的權威,以及實驗者(們)的權力關係,而非不證自明的客觀事實,從而質疑實驗的可靠性。首先,霍布斯認為研究事實不應該依靠我們的感官系統,因為我們無法確定自己所看見的事物是真相,但實驗的操作正是建立在感官經驗之上,這便大大削弱了實驗的可信度。至於哪些知識才是不證自明的事實呢?霍布斯認為幾何學就是一門無可爭議的學問,因為沒有人會否認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一百八十度、正方形必須是四個等長的邊⋯⋯ 這些都是絕對客觀的事實,而霍布斯認為在事實的基礎上探究事實才有意義。接著,霍布斯進一步指出真正的事實不需要透過集體的見證,如果事實真的是事實,再多的人重複操作實驗最終的結果也是一樣的,況且,如果事實得透過一個社群來擔保,那就表示事實不只屬於知識範疇,還屬於社會範疇,那它就不再是客觀的了。最後,霍布斯還質疑了「實驗社群」的合理性,他抨擊波以耳口中的實驗空間並非真正「公共」的,他們不過是一群約莫五十人來自皇家學會的小圈子,而實驗場地也是私人空間,誰能進入這些實驗空間都是由場地主人所決定的,而這背後象徵的是一組權力關係,當事實研究涉及權力關係,這樣所產出的事實必定不可信。值得注意的是,霍布斯並非反對實驗,而是質疑「實驗綱領」作為研究事實的方法的有效性,霍布斯認為波以耳的實驗過於注重「形式」,卻懸置了研究事實中最重要的本質和因果問題。
- Oct 29 Sat 2022 10:26
心得|《顛覆人生》觀後心得:他不是寂寞的老頭,而是充滿父愛的爸爸
乍看無厘頭又有些「雷包」的父親似乎經常給女兒添麻煩,然而一切古怪行為的背後,蘊藏的其實是貼心的關懷與濃濃的父愛。
女兒和父親的性格形成強烈的對比,女兒嚴謹且不苟言笑,老是為工作疲於奔波;父親則童心未泯且愛搞怪,彷彿一生無所事事,只是個寂寞、迫切得到關注的怪老頭。照理說,父女兩人應該水火不容、容易起衝突,不料到了電影的最後一刻,女兒終於被父親的愛所感染,她卸下所有社會化的偽裝與束縛、摘下與人社交的面具,接納父親的一切怪異行為並加入父親的搞怪行列。
直到電影的最後,我們才會赫然發現——父親從來就不是因為寂寞而搞怪,而是為了逗笑女兒、為了看見女兒的笑容才努力地扮演丑角。原來,父親早已看穿了女兒的心事,為了讓女兒意識到除了工作之外,生命中還有更美好的事物,他採取了表面看似荒謬、實則充滿智慧的策略,無需透過言語,而是透過一連串的逗趣行為來溫暖人心。這是一部溫馨、現實又搞笑的電影,若細細品味父女間情感的流動,便能讓你笑中帶淚直到電影的最後一刻。
- Oct 05 Wed 2022 16:35
心得|《街舞狂潮》Hip-Hop Storm:街舞鬥士阿倫與少年舞團「八個小孩」的故事@有夢最美
簡介
《街舞狂潮》是一部 2008 年上映的街舞紀錄片,由蘇哲賢執導,榮獲 2011 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項。這部紀錄片不僅涵蓋了台灣街舞的發展歷史,也從街舞鬥士阿倫(彭英倫)以及十七歲的少年舞團「八個小孩」(Undergradu-Eight)的視角呈現了街舞文化的種種樣貌,而追夢的精神貫穿了全片,敘事流暢且觸動人心。
心得
看完紀錄片,浮現心頭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追夢的人真的好美。看著阿倫和「八個小孩」堅持不懈的精神,不禁令人感嘆生命的意義何嘗不是追夢的旅程?
- Sep 26 Mon 2022 16:45
分享|演講逐字稿:沒有比賽經驗,我如何透過「特殊選才」申請上成大不分系?@學涯引路人系列演講
大家好,我是李薇。今天我的演講主題是:沒比賽經驗,我如何透過「特殊選才」申請上成大不分系?在接下來的演講,我想告訴大家:學習是為「生活」而學,而非為「工作」而學;教授想知道的不是你 如何讀大學,而是你如何 藉由讀大學 完成人生中更宏遠的目標。
聽到這你可能好奇:所以你是誰,有什麼資格來演講?好吧,我承認比起其他兩位講者我實在沒甚麼名氣,也很少在社群媒體上出現,所以我決定來自我介紹一下:從國中到高中我都待在實驗教育,中途還自學了一年(人生中最快樂的一年),這段經歷對我影響巨大,不只奠定了我的人生志向,也深深改變了我對教育的看法。由於我一直待在實驗教育和自學圈,所以周遭的老師、同學和朋友,幾乎都是以特選為升學管道,可以說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浸潤在可怕的特選軍備競賽中,自然也就看過、聽過各種形形色色的備審資料和面試經驗,包括上榜的、備選的、或落榜的⋯⋯ 現在回想起來,雖然特選沒有上榜的「法則」,但我覺得他們是有「通則」的,因此,今天演講的目標就是把這些通則分別分享給大家。
在分享開始之前,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為生活而學」?我想分享吳軍在著作《大學之路》和〈在大學學什麼?〉裡面提到的內容,對我當時升學非常有啟發。
- Sep 25 Sun 2022 11:10
影評|《凱文怎麼了》拜託誰來告訴我,究竟是哪一步出錯了?@淺談片中的電影藝術和倫理議題
《凱文怎麼了?》是一部由 Lynne Ramsay 執導的美國電影,故事改編自 Lionel Shriver 的同名小說,於 2011 年上映。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導演不僅把角色間的關係處理的極其精妙,電影也跳脫敘事的常規——打亂劇情的時間線,藉由大量的色彩和象徵性元素來透露關於角色的信息,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空間。在剪輯的加持之下,《凱文怎麼了》變成一部毫無距離感的藝術品,就連平時沒有觀影習慣的人也能體會導演設計鏡頭的巧思。接下來,我將討論整部電影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包括導演的電影藝術、片中的倫理議題以及演員的表現,有雷請慎入。
簡單來說,整部電影的時間線有三條:第一條,女主伊娃與丈夫法蘭克林婚前的相愛時光;第二條,伊娃懷孕之後一直到凱文少年時期的育兒歷程;第三條,凱文犯罪以後,伊娃成為加害者家屬的日子。導演藉由伊娃的視角回朔過去發生的事情,隨著劇情的推進抽絲剝繭,逐漸還原故事的全貌,最終引導觀眾發出和伊娃相同的疑問——究竟是哪一步出錯了?
凱文為何令人懼怕?
- Sep 24 Sat 2022 10:02
隨筆|為什麼說「自由」是教育的一切前提?杜威:優秀也有自由之分與奴性之分
最近在準備一場關於「特殊選才」的升學演講,重新拜讀了杜威的《民主與教育》,仍深受啟發。
杜威在書中的思考並非諸多獨立的知識點,而是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他強調了「智能自由」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杜威認為,一個人外表看似專注、聽話溫順並且對於課業滾瓜爛熟,若不能真正發自內心地對世界感到好奇、不能提出自己看待課題的獨特視角,那這種「優秀」和乖巧也只是一種「智能奴性」。
- Jun 15 Wed 2022 09:17
專題|社群媒體如何改變年輕世代的社交禮儀?
當我們適應了用訊息與人交流,我們的聊天習慣和交友模式也漸漸地被改變⋯⋯
2022 / 6 / 9 專題報導|文 / 李薇 圖/Unsplash
自3C產品的普及,社群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為的是促進人類更密切的交流。然而,社群媒體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它最初對我們的意義 ——一個分享的工具。如今,社群媒體不僅佔據了大部分人們的專注力,還形塑了人們彼此交流的方式。本篇訪談將分成上、下兩部,分別說明社群媒體如何影響年輕世代的餐桌禮儀,以及傳訊息又存在哪些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上半部:餐桌禮儀 2.0
每個人都體驗過餐桌上話題變得無聊、嚴肅或者尷尬的片刻,為了迴避這些片刻,你可以選擇沈默、默默忍受或者離開現場。但是在這個「一人一機」的世代,手機裡的社群媒體不僅佔據了年輕人在餐桌上大部分的注意力,它還成為了聚餐時逃避對話的終極武器⋯⋯
- Jun 06 Mon 2022 17:18
專訪|黃聖球談《該死的阿修羅》:比起演員,我更像是一名學習者
剛滿 19 歲的新生代演員——黃聖球於 2018 年出演電影《誰先愛上他的》的宋呈希一角,這是他第一次在鏡頭前演戲就入圍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2020 年,黃聖球受邀出演電影《該死的阿修羅》的男主角,這一次他化身為隨機殺人犯——詹文,挑戰與宋南轅北轍的角色,電影於今年三月在全台首映。在訪談中,黃聖球分享了自己飾演詹文的心路歷程,以及自己是如何思索演員這個職業的?
不像《該》裡的詹文沈默壓抑,穿著簡約正式、頭髮剪得齊平;訪談中的黃聖球直爽豪邁,頭上戴著一頂黑色毛帽,身穿街頭 T 恤,看起來酷酷的,而且非常健談。當他被問起是否與詹文這個角色有所共鳴,他果斷回答:「沒有,我們根本沒有共通點!」
戲裡的詹文 vs 戲外的黃聖球
「其實我是一個愛交朋友的人,我喜歡跟人聊天,有話直說不會悶在心裡;但詹文很悶,他不太願意跟別人敞開心房。」黃聖球表示,要飾演一個與自己性格南遠北徹的角色,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詹文與自己的性情迥異,一個憂鬱悶騷、一個活潑開朗,詹從小就活在被父親安排好的人生裡,他的雙眼總是散發出一絲絲的憂愁與哀傷;但現實生活中的黃聖球與父親感情融洽,他還經常與父親一起玩音樂,與劇情中壓抑的詹文十分懸殊。
- May 08 Sun 2022 16:11
影評|《女性日常》女性受到的壓迫就在日常生活中@超不專業影評
關於這部電影
《女性日常》是一部探討性別議題的芬蘭電影,故事由六則「#MeToo事件」交織而成。電影中呈現了不同年齡層、不同身份以及不同場所中的女性如何受到大環境所壓迫,被性騷擾後都決定以沈默告終。其中,男性並非故事裡的唯一加害者,同樣身為女性也可能是加害者之一。雖然全片只有八十分鐘,可是氣氛卻相當沈重;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性平權的活動已如火如荼地展開,但女性仍籠罩在父權社會的氛圍之下,扮演著相對弱勢的角色,性騷擾和性別歧視無處不在。
令我深刻的故事
電影中的每一則故事都值得省思,但劇場女演員的遭遇最令我印象深刻。在這一則故事中,女演員被指派飾演一名被強姦的角色,幾乎所有的戲份都在痛苦與吼叫中渡過。實際上,女演員在整個排練的過程中是無奈且無助的,她曾向導演袒露自己的不適,覺得自己被壓在地上、雙手捆緊令她感到羞恥,很不自在。然而,導演聽完她的傾訴並沒有當一回事,本來答應刪掉的戲碼在後來居然又全部補了回來;而人們對劇本一面倒的良好評價,又使得女演員毫無反抗的餘地,最終只好忍氣吞聲、咬緊牙關的把戲給演完。乍看之下,女演員有權利隨時拒絕演出,導演也曾向她陳諾「不舒服就喊停」,然而實際的情況是,整體環境的冷漠氛圍讓女演員根本沒有拒絕的餘地。在故事中,有不少鏡頭捕捉了女演員的面容,她既壓抑又無助,有好幾度望向工作人員似乎在尋求同情與協助,可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把這齣強姦戲當一回事,周遭人們的冷漠與忽視彷彿在告訴她:演員的職責,本就應當全力配合導演的要求,這齣強姦戲不過是一種藝術呈現罷了,沒什麼好大驚小怪;而面對這種冷落,女演員唯一能做的就是沈默以對。
- May 08 Sun 2022 15:54
書評|為什麼《一個印地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是一本好的青少年小說?
為什麼《一個印地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是一本好的青少年小說?
原文作者:薛曼.亞歷斯(Sherman Alexie)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台灣譯者:盧秋瑩
出版日: 2009 年 3月 2日
- May 08 Sun 2022 15:41
心得|我讀〈Islam in Southeast Asia: Problems of Perspective〉@東南亞伊斯蘭的歷史與文化
〈東南亞的伊斯蘭:觀點的問題〉之心得感想
其實,在閱讀這篇論文的時候是非常痛苦的。不僅耗費了許多時間補足我不熟悉的伊斯蘭知識與伊斯蘭背景,更是花了兩倍的時間消化和吸收自己所查閱的新知。況且還要抽絲剝繭文章的內容,找到作者的思想脈絡並為全班解讀其意涵,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整個「輸入」到「輸出」的研究過程收穫是巨大的。除了在思想層面對東南亞伊斯蘭有更深入的理解,對歷史研究的認知也更上一層樓。因此,在接下來的心得裡,我會分別說明本篇文章如何加深了我對東南亞伊斯蘭的理解,以及在研究的過程中,它又是如何迭代我對伊斯蘭歷史研究的認知的。
第一部分:本篇文章如何加深我對東南亞伊斯蘭的理解
回顧一下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Problems of Perspective 的重點,我在期中簡報裡一共梳理出了文章的三條脈絡:第一,東南亞的伊斯蘭是「在地化」的伊斯蘭;第二,東南亞伊斯蘭是一個持續演化的動態文明;第三,以往對東南亞的伊斯蘭研究存在著缺陷。這三條脈絡的細節我已經在期中報告中深入解釋,這裏就不再贅述。接下來我想針對第一條主線和第二條主線進行更深入的剖析,並提出自己的延伸思考。至於第三條主線我會合併在第二條主線中深入解釋。
- May 08 Sun 2022 15:20
講座|《藝術駐校扎根》:吳興國談東方文化裡的精氣神
台灣演員、導演、劇作家吳興國與妻子林秀偉,分別代表「當代傳奇劇場」的藝術總監與製作人,受邀到成大舉行的《藝術駐校扎根》系列演講,兩人一搭一唱深談東方文化裡精、氣、神,除了熱情分享傳統戲曲的內涵與巧思,敘說當代傳奇的創業歷程,不時還在現場「露幾手」,非凡的氣勢感染了所有觀眾,人人屏氣凝神、聽得如癡如醉。而我,坐在觀眾席的正中央專注致志地望著吳與林,被夫妻倆的魅力深深吸引絲毫沒有移開目光;或許是基於對傳統戲曲的熱愛,光是看著他們說話便已是一種享受。
大膽與叛逆,是當代傳奇的基底
吳興國成立當代傳奇,是大膽且叛逆的,如「當代傳奇劇場」在官網中的團史寫到:吳興國身為傳統戲曲演員沒有恪守傳統,而是選擇了創新的道路——把東方京戲裡的唱、念、作、打,結合西方的劇場和舞蹈藝術,在雲門專業舞者林秀偉的協力之下,夫妻倆共創跨文化、跨藝術的當代經典。不論是改編自經典莎劇的《慾望城國》《王子復仇記》《李爾在此》《暴風雨》,還是改編自希臘劇的《樓蘭女》和《奧瑞斯提亞》,它們不僅轟動了國內的戲曲表演圈,也把作品搬上了世界舞台,享譽國際、廣受好評。
西方「寫實」,東方「寫意」
「西方表演道具一大堆,要什麼放什麼,桌子椅子啊,要門就真放一扇門,這些我們京戲不需要!」 吳興國表示,不同於西方舞台劇的「寫實」,東方傳統戲曲的精髓在於「寫意」,傳統京戲鮮少佈景和使用道具,舞台上有什麼,都是通過演員的表演而定。這不禁讓我想起曾在筆記中抄寫得一段話,可惜在哪裡看見、聽見已經記不清:「京劇表演是對現實生活中的提煉和加工,是變其形狀而傳奇神、寫其意」因此,演員在不使用任何道具的情況下又能表現出角色的動態感與神韻,考驗的正是演員的硬功伕,而演員必須反覆錘鍊這些硬功伕,才能作為一個有精氣神的演員。
演員一亮相,便知精氣神
精氣神,是東方文化裡特有的存在。精氣神難以用文字捕捉,它是一種氣場,是一種功伕,厲害的演員一出場,一站一亮,金光四射、神采奪目,一下子就能博得熱烈的掌聲與一片喝采;而普通的演員出手,毫不起眼、黯淡無光,根本無法吸引觀眾的眼球。林秀偉笑說,當年正是這種精氣神才讓自己對吳興國眼睛一亮,最終成為了共渡餘生的精神伴侶。「那時候我們都二十出頭還在讀大學,結果門開了,吳興國一出現,我馬上就呆住了。」林秀偉談起與吳興國初次邂逅的場景,表示自己在第一眼見到吳,就被他炯炯有神的雙眼和精神奕奕的姿態給深深吸引。此時的林秀偉彷彿時光倒轉,回到了情竇初開的青春年華,雙眼中滿了愛慕與激情。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然而,精氣神的養成並非一蹴而就,它是長年下苦功用汗水和淚水換來的成果。吳興國十分看重精氣神的養成,為了訓練學員們的精氣神,他教徒弟們吸飽氣、提丹田,首先要用力吸氣把肺給添滿,緊接著繼續吸氣讓丹田也吸飽空氣,儘管學員們痛苦難堪,吳興國還是會嚴厲督促「你還可以再吸一點!」直到學員無法在吸氣為止,才能慢慢地吐氣。「練完吐、吐完再練是正常的」,吳興國表示,除了提丹田,京戲裡的抬腿、踮腳、標準步伐與吊嗓唱戲等訓練也至關重要,這些基本功的苦練都是演員「成材」不二法門,只要學員反覆練習半年時間進度總會跟上。當然不只有苦練,吳興國強調,強大的自律與堅定的毅力也是支撐演員不斷突破自我的必備特質。對此我頗有感觸,在中學以前我習武將近十年,曾以國手為志向沒日沒夜地苦練,深深明白基本功與毅力的重要性。在昔日練武的時光中,光是基本功就得花上三個小時扎實訓練,包括撕腿拉筋、站樁、抬腿踢腿、扎馬步弓步、肌力有氧以及翻滾彈跳⋯⋯等,我時常不解這些基本功的用意,質疑反覆練習同樣的動作意義何在?直到基本功越趨扎實,底子成熟了,我才逐漸明白那些看似最無趣、毫無進展的基本功竟是一個習武之人的成就之道,比如太極拳裡的「騰空飛腳」接「外擺蓮腿」再劈腿落地這個招式,不僅需要強大的核心肌群與爆發力才足以騰空、得兼具足夠的柔軟度才能拍腳、擺腿、劈腿,同時講求穩而輕巧的步伐才能穩住落地,還得聚精會神地集中「意念」,方能展現太極裡的柔中帶剛,並由內而外地散發精氣神。
現場示範表演,觀眾大開眼界
為了更好地將京戲裡的精氣神傳遞給每一位觀眾,林秀偉緊接著邀請吳興國現場「露幾手」示範,吳興國毫不猶豫地從椅子上跳了起來進入「表演模式」,在舞台上唱起京戲,示範了同樣是「開門」的動作,在京劇中生、旦、淨、末、丑各個角色的表演特色有何不同,並解釋這些身段、台步、技巧和唱詞都蘊含了什麼樣的巧思?吳興國的動作飽滿大方,身段更是乾淨俐落,絲毫沒有多餘的舉措,韻味深厚和節奏感十足的唱腔清晰宏亮、悅耳動聽,台下觀眾紛紛拍手叫好,人人都被吳的精湛表演給震懾住了。林秀偉補充道,吳興國雖已唱戲六十多年,但每次現身都神采奕奕,完全沒有長途四處奔波與巡迴表演的疲態。而這種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氣場,正是精氣神在一個演員上活生生的體現。
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坐在台下的我,看著吳興國老師在台上的表演時而喉嚨緊縮,時而眼球泛淚,感動我的不僅僅是精湛的表演技巧,而是吳老師有如火炬光亮的雙眼以及陶醉於志業的模樣。這副模樣不禁令我想起電影《霸王別姬》裡程蝶衣為中國百姓獻上〈貴妃醉酒〉的表演片段,在這一幕裡,程蝶衣完全沈醉在自己的表演之中,絲毫不受外界的喧囂所干擾,只是靜靜地、沈穩地、嫻熟地走著角色的步伐,就連一顰一笑都極具情致,別有韻味;而舞台上的吳興國老師就如同程蝶衣那般的沈浸與著迷,彷彿生來唱戲是命中注定。講座結束後,我也在閒暇之餘查閱了許多吳興國的訪談和影片,其中一段訪談吳興國對於自己即將「封箱」表達了感慨,十分令人扎心:「最近每天早上醒來,總是會掉幾滴眼淚」,儘管唱戲唱了一輩子,再厲害的演員終將有下台的一天,但吳興國並沒有因而沈溺在悲傷之中,他語氣一轉,又道:「每個人都有上台和下台的時候,下台也要有尊嚴,不要下了又上。」聽到這我心頭一震,恍然大悟:原來做一名演員不只要鼓起勇氣上台表演,更要有下台的風度,才可以瀟灑鞠躬、有尊嚴的離開。
傳統戲曲正在凋零,京戲的聽眾日益減少,難以長存,然而,有這麼一群熱愛戲曲藝術的人仍願意絞盡腦汁、苦思冥想,他們打破了傳統表演的框架不斷實踐創新,只為一件事——讓傳統戲曲傳承下去。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在當代傳奇貫徹始終,也體現在劇團每一次的表演當中,正如吳興國老師為徒弟們所寫下的對聯一樣:永遠切記,要「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
- Apr 19 Tue 2022 16:06
觀點|何謂大學生活的理想面貌?為生活而學,而非為職業而學
你的大學快樂嗎?何謂大學生活的理想面貌?
我的大學生活是否快樂?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說上大學的意義為何。教育博士吳軍曾說到,上大學的意義在於學會未來生活中所需要用到的知識、技能與方法。必須強調的是,要為「生活」而學,而非為「工作」而學,工作僅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這裡所說的生活泛指一個人在一生中所有的日常行為,包括工作、學習、休閒、社交和娛樂等。因此,在大學裡不但要學習知識,也應當讓自己培養一個更健全的人格,學習如何愛人與被愛。
那麽,為「工作」而學和為「生活」而學的人有什麼區別呢?
一個只為工作而學習的人,很可能會被知識的「實用性」而蒙蔽了眼界,他們只願意學習那些能兌換成金錢的知識與技能,認為與之無關的知識都沒必要了解。然而,這樣的人或許能在專業領域上得心應手,但封閉的心態卻阻斷了一切探索自我潛能的機會,由於對專業以外的事物不以為意,他可能對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一竅不通,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更無法獲得幸福。最可惜的是,世上除了金錢之外,還有許多豐富、精彩的事情等著我們去發掘和體驗。賺錢本是過上更好生活的一種手段,可是當這種手段變成人生的終極目標時,那生命中本該追求的意義似乎就有些本末倒至了。
- Nov 12 Fri 2021 11:50
影評|《人生果實》:老夫老妻越活越美麗的人生智慧@超不專業影評
《人生果實》是一部相當溫馨的紀錄片,全片紀錄著津端夫婦在庭院裡過著「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每天耕耘種菜、採收烹飪,週而復始。在伏原健之的鏡頭下,夫妻倆半輩子的婚姻面貌沒有過度的情緒渲染,而是以真誠、自然、溫馨而真實的面貌呈現於觀眾眼前。
從片中不難看出,修一主要負責家裡的耕種與採收,英子則是打點日常的家務、分擔種植工作與烹飪,雖然夫妻間沒有卿卿我我的恩愛場景,你仍能從夫妻日常的互動中,看出彼此一貫真心全意的相互照料。比如不善言詞的修一,總會貼心在田地裡留下牌子,提醒英子採收時「小心絆倒,會疼!」,或者留下「期待收穫一片豐碩果園」等暖心的文字來表達對英子的關愛;英子雖然無法像其他妻子一樣說出「我愛你」三個字,卻在家裡貧困之際無條件地支持修一買一艘船的夢想,默默地典當家中的物品來籌錢買船。我敬佩他們即便在同個屋簷下相處了那麼多年,生活卻幾乎沒衝突與有爭吵,反倒是合作無間、默契十足,能適時地為彼此留一點獨立的空間,在該獨處的時候獨處,在該協助的時候陪伴在彼此的身旁。我羨慕他們的婚姻如此順遂,感情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淡去,反倒是日漸增深,情感似乎每天都比前一天還要堅定,也難怪英子會說,「活得愈老,修一就愈看愈帥。」愛,是一種長期的、綿延的、反覆的過程,這種「愈看愈順眼」的情感,背後隱藏的正是英子與修一多年來的磨合與長期相處。據說兩人也是一直到結婚以後,才開始逐漸認識彼此、愛上彼此。
起初,我以為是夫妻倆相像的性格才使得他們擁有如此美滿的婚姻,可當你往下看,便會發現看似相同的兩個人其實也是獨立的個體。就早餐而言,修一喜歡吃海苔配白飯的日式早點,而英子喜歡吐司抹果醬的西式早餐;修一的腦袋裡充滿了各種前衛的構想,有一個四處航海、奔波世界的夢,而英子只想靜靜地種植自己喜愛的蔬果,過著閒雲野鶴、平靜的田園生活。然而,迥異的性格並沒有成為這段婚姻的阻礙,相反的,正因兩人能坦然接納彼此的不同、尊重對方的每一個決定,才使得兩人的情感如此牢固。修ㄧ坦言,英子是他「一輩子最棒的女友」,心懷感激英子總是毫不猶豫地支持他的決定;英子則相信,是修一讓她變得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比起其他女人,她更能自在地活出自己最真實的樣貌。
看著津端夫婦的相處模式,不禁讓我想起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曾在《愛的多重奏》(In Praise of Love)一書中寫到:「真正的愛是一種通往「二」的真理,它讓我們以富有創造性的方式來處理彼此的差異。」對我而言,津端夫婦正是通往「二」的最佳典範。兩人乍看之下是一個整體,但仔細觀察卻是顏色分明的獨立個體,修一和英子在結合為一的同時還能保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並尊重彼此的差異性,這可能才是婚姻的本質與意義吧!
- Dec 26 Sat 2020 21:54
影評|【塔盧拉 / Tallulah】三個女人,述說著不同女性的社會角色@看似風光的表面,其實內心都十分孤獨|探討犯錯的意義?
- Nov 08 Sun 2020 13:03
為什麼設計思考紅遍全球?十個設計思考的真實案例,帶你認識何謂設計思考
為什麼設計思考紅遍全球?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愈來愈精細,知識體系和技術也變得空前地複雜,只憑藉著單一領域的知識或技藝,是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複雜問題的。拿芯片來舉例,要設計一款性能更強的芯片是一個相對單純的問題,比如投入更多的研發金費、購入更高昂的儀器設備或許能設計出功能性極強的芯片。不過,芯片的功能性強真的就夠了嗎?更具體地問,芯片要怎麼批量生產呢?應該怎麼進行商業的包裝?如何讓更多的人為芯片買單?在實際應用層面上,這個芯片是可靠的嗎?這些問題皆為複雜問題的範疇。至於,要怎麼樣才能解決複雜問題呢?其實,複雜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解方,我們只能在複雜問題中不斷的調整和修正,最終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因此,掌握多元的思考框架變得至關重要,而設計思考正是其中一種既方便又實用的思考框架。
案例一:Uber Eats 如何精確地掌握顧客的食物偏好?
事件解讀:UberEATS 的團隊曾表示他們是以設計思考來制定送餐服務的策略,其中「同理心」的實踐至關重要。為了更好的掌握不同的(食物)市場,他們打造了許多不同的產品線能適用於不同的城市。如同 UberEATS 的前行銷策略設計師所說:「我們試圖沉浸在顧客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並體會他們飲食的習慣。只坐在舊金山或紐約的辦公室裡是無法體會一個人在曼谷或倫敦街頭上的感受的。」
- Aug 22 Sat 2020 17:48
影評|《全面啟動》劇情解析:諾蘭的這些設定,讓電影看起來更真實!入侵潛意識,揭開內心真實慾望@Inception十週年心得
- Jul 26 Sun 2020 09:36
【沈默的羔羊】的前傳《紅龍》: 關於劇情和角色的細節,這裡有詳細的不專業分析@一次給你講清楚
- Jun 30 Tue 2020 20:37
影評|《盜夢偵探》電影解析:用夢境探索人心深處的真實慾望@令人無法自拔的紅辣椒,其實是「她」的內心世界